2014,AVS在這里“轉段”
中國電子報、電子信息產業網 作者:連曉東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工業和信息化部前不久聯合發布了《廣播電視先進視頻編解碼(AVS+)技術應用實施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南》按照“快速推進、平穩過渡、增量優先、兼顧存量”的原則,明確分類、分步驟地推進AVS+在衛星、有線、地面數字電視及互聯網電視和IPTV等領域應用的時間表,這被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AVS工作組組長高文認為是“AVS發展歷程中一個轉段式的里程碑”。《指南》為何會發布?它將給產業帶來什么樣的影響?產業鏈已經準備好了么?AVS技術下一步將如何演進?帶著這些問題,《中國電子報》記者對高文院士,這位AVS技術和標準的主要推動者之一進行了獨家專訪。
AVS發展得益于市場和政府之力
AVS+這一技術標準和實體經濟結合緊密,也可以算是部門之間聯手干成一件事的成功典范。
《中國電子報》:AVS+近年來發展迅速,你認為這是什么原因?
高文:這一方面和國家支持技術創新這一大背景有關系,另一方面也受益于產業小環境的活躍。現在信息技術的發展比較看重實體經濟,AVS+這一技術標準和實體經濟結合緊密:高清視頻現在是一個非常活躍的領域。活躍就帶來新的商業機會,在這些機會里,企業需要好的技術支撐,AVS提供企業一個選擇,為其經營帶來更多機會。多一個選擇,這對市場是非常好的事情,打破壟斷、厘清競爭就是希望有多一個選擇,客戶可以從比較中獲得更好的技術和服務。
當然,上述兩點離開了哪個都不行。如果光有國家興趣,行業或企業看不到實惠,(企業)可能就是喊一喊,沒有真動作。反過來如果光有企業有興趣,國家沒有抓手也不行。AVS+是兩個結合點比較好。政府有抓手,企業覺得有市場機會。
《中國電子報》:政府相關部門確實在AVS發展上起到了關鍵作用,你覺得以AVS為抓手發展相關產業過程中,有什么經驗可資借鑒?
高文:九龍治水水不治,國內目前行政管理上最大的問題是管理的條塊分割。往往一個部門管的事情容易成功,兩個部門管的事相對較難成功,三個或三個以上部門管的那基本上就沒有希望了。而對于AVS,技術是一個部門管,應用是另一個部門管,要把它做成是非常難的。AVS+這個事情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局面,兩個部門合作的積極性起到關鍵作用。AVS+可以算是部門之間聯手干成一件事的成功典范了,值得贊揚和總結經驗。
AVS+產業今年年底可完全成熟
AVS+終端接收芯片的進展很快,但編碼器端的市場規模小,容納不了很多公司,企業生存壓力較大。
《中國電子報》:自2012年兩部門成立聯合工作組,到今年《指南》出臺,再到今年7月1日AVS+大面積啟用,AVS+這樣的發展速度你認為是慢還是快?為什么?
高文:應該說,AVS+今天的發展速度是意料之中的,AVS的產業化準備時間比較長。我們從2002年開始做AVS標準,就這一件事就做了10年,可謂十年磨一劍。當然,這10年也是產業界前期磨合,讓大家逐漸認可的過程。
2012年3月18日,兩部委正式合作(推動AVS)時,從AVS技術體系本身而言,已經比較接近實用了。當然那時我們又根據國家廣電總局的要求,加入了一些新的面向廣播需求的技術內容,但增加的只是技術體系中大約10%的東西。而此后,無論是技術修改還是標準流程,都走得很快,到2012年7月廣電行業標準的標準流程就已經走完,就剩下產業化了。所以從2012年的7月到今年7月1日,AVS+實際上有2年的產業化準備期。所以我不認為這是走得過快,這是一個比較正常的準備周期。
當然是不是2年就已經完全成熟,現在還不能下定論。任何一項技術產品,在還沒大規模使用之前,你永遠不敢說它已經完全成熟了。而一旦真正用起來,做開發的、產品的、運營的一起進來做的話,它會很快,可能幾個月就成熟了。
所以我覺得有兩年的準備期,已經比較充分。從7月1日到今年年底還有一段時間,即使有些小問題可以再解決一下,我認為到今年年底應該沒有任何問題,完全成熟了。
《中國電子報》:能否具體介紹一下AVS+產業的具體發展情況?
高文:AVS+終端接收芯片的進展蠻快的。據我所知,國內有一些廠家,比如海思已經上量了,其他的也已經或即將推出產品。此外,幾個比較大的臺灣企業已經推出了面向機頂盒的AVS+芯片,甚至面向一體機的芯片也有了,美國博通也推出了AVS+接收芯片。所以基本上大的機頂盒芯片企業要么已經有實際產品出來,要么已經在計劃中,今年中期就會有大量產品上市。
坦白講,我從來沒有擔心過接收芯片這一端,因為這一部分市場容量非常大,做這些芯片的廠商實力強、反應速度也很快,幾個月半年就能根據標準做出芯片,再說AVS也不是很生澀的標準。倒是頭端,也就是編碼器這端,個人一直比較擔心。因為這個市場規模小,容納不了很多公司,企業要很好地生存壓力很大。有品牌的大企業必須考慮面向全球市場,沒有品牌的小企業大家又不認,這對首先要在中國扎根的AVS標準而言挑戰更大。我們一開始擔心國外編碼器廠商不進來,國內廠商經驗又不足,做出來的東西不穩定可靠,用起來不方便。但還好,因為有了國家兩個部委的支持,國內還是有三四家編碼器廠商進來做,而且有一兩家企業做出來的東西還不錯,盡管還有提升的空間,但總體性能還可以,即使按照國外較為苛刻的產品標準也可以用。央視對這些企業的產品反應和改進速度,以及最后的性能測試結果也比較滿意。
《指南》是AVS“轉段”發展的里程碑
作為里程碑,AVS大規模應用的大門已經打開,但是在市場上究竟可以分享多大比例,就得看企業自己的決心和投入了。
《中國電子報》:《指南》基本上明確了以今年7月1日為時間節點,在有線、直播星、地面數字電視、互聯網電視、IPTV等領域或必須或優選采用AVS+,如何解決已有用戶的AVS接收問題?廣電運營商已經備貨的非AVS+終端怎么辦?
高文:任何技術在升級過程中肯定會涉及是否與原有系統兼容、升級之后原有設備怎么辦等問題。好在廣電和工信兩個部門對這方面的考慮比較周全,充分考慮廣播電視運營服務中衛星、地面、有線等不同傳輸制式、不同接收終端發展的現實情況,在業務覆蓋和終端支持方面,強調“增量優先、兼顧存量”的原則。在高清還沒有部署到的地方,就一步到位,直接用AVS+一整套東西。對高清已經部署完成或部署比例比較高的地方,兩個部委達成共識,采用轉碼的方式兼容現在的系統,就是說雖然視頻信號在央視是通過AVS+的格式送來的,但是在有線電視臺頭端,可以將其轉成MPEG2的格式再傳下去,這樣保證原有機頂盒還是能用,然后根據(AVS+機頂盒覆蓋)比例逐步切換。對高清機頂盒占有率比例不高的地方,可能會采用原來的幾套高清信號還放在那里,新的高清就用AVS+的信號,那就會出現老盒子看不到新節目的情況,通過這種方式鼓勵用戶更換新的盒子去看。現在廣電運營商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而機頂盒成本與前幾年相比已經較低,再加上AVS+一體機的推進,運營商可以通過多種措施進行替換。所以我想,在應用上廣電部門已經考慮得很充分了。
《中國電子報》:你認為《指南》的發布在AVS的發展歷程中將扮演一個什么角色,能不能總結一下?
高文:《指南》的發布相當于AVS發展歷程中一個“轉段”的里程碑。在此前我們都在做標準、做技術,產業界做產品,有的是投石問路,有的則在觀望,當然也有的是真的全身心投了進去,不管是哪種,大家都在憑著各自的判斷往前走,前面究竟會怎樣還看不太清楚。而《指南》一發布,相當于所有的不確定性都去除了,接下來怎么判斷市場、制定產品策略,就是企業自己的戰略了。作為里程碑,AVS大規模應用的大門已經打開,但是在市場上究竟可以分享多大比例,就得看企業自己的決心和投入了。
對于我們做技術和制定標準的,這同樣是一個明確的信號,從這刻開始,前期技術努力結束了,我們要轉到升級技術上了。AVS+還剩下的問題,是(應用)實現的問題,需要由(應用)實現的人來做。我們要把更新更高的技術,把下一代標準做出來,給現有的市場足夠的信心。另外我們也要通過技術升級,讓做技術的陣營看到希望,能跳進來做,不管是大學、研究所還是有研發能力的企業,都能投入進來做下一個版本,下一代標準。
AVS2比H.265考慮更周全
如果說AVS時代我們是在追趕國際標準的話,到AVS2階段,我們是和國外標準齊頭并進的。
《中國電子報》:今年的CCBN我們已經看到了基于AVS2的超高清和AVS2音頻5.1環繞聲,能不能更系統地介紹一下AVS2標準相較于AVS+的改進?同時能否透露一下你對AVS2應用的預期?
高文:我們通常所說的AVS相當于是AVS1,AVS+相當于AVS1+,是針對廣電領域的。AVS2是AVS1的技術演進版本,AVS2首先還是要把廣電領域做好。
總體而言,AVS2支持的視頻分辨率更高,比如支持4K×2K分辨率、環繞立體聲,音頻質量更好等。除了這些外在特性外,AVS2的內特性是編碼效率提升一倍。比如4K視頻現在需要至少40Mbps才能傳一路電視信號,如果用AVS2格式傳輸,變成用一半帶寬就可以。相當于用原來一個MPEG2高清視頻的傳輸帶寬,把4K信號就傳過來了。這個是挑戰很大的。因4K×2K是在超高清大屏幕顯示的,而圖像越精細,邊緣或紋理有點瑕疵一下就看出來了,真的需要在技術細節上下很大工夫,才能不讓人挑剔,這對技術挑戰非常非常大。放得越大越細的東西,越難做。
《中國電子報》:AVS2有時間表了么?
高文:今年3月大的框架和技術方案都已經確定,現在就剩下一些小處細節的確定,在6月左右會全部固定下來。AVS2的所有技術項目確定下來后,需要首先有芯片企業參與,評估方案成熟需要的時間,另外還要考慮兼容等。這里舉個例子,H.265由于在標準制定的時候想到的就是要滿足4K,所以確定采用逐行掃描,而沒有在支持隔行掃描上下工夫。可問題是,原來已經存在的高清隔行節目怎么辦?這就意味著如果要用H.265,原來的H.264那一套設備還必須在那里,必須兩套設備同時工作。那我們現在就在考慮AVS2要解決這個問題,用了AVS2,AVS1就不需要用了。諸如此類的,我們的想法是盡量考慮得細致一點。如果說AVS時代我們是在追趕國際標準的話,到AVS2階段,我們是和國外標準齊頭并進,而且有些方面會更巧妙些或者更先進些。
國內大規模應用保障AVS“走出去”
目前AVS+還沒有真正大面積應用起來,所以AVS芯片的成熟度和價格優勢還不明顯。
《中國電子報》:AVS早已經是國標,AVS+是否也會成為國標?對于AVS標準的國際化,又有哪些努力和目標?
高文:AVS+目前還是廣電行業標準,但正在走國標流程,國家標準發布的周期還更長一些,但成為國標基本沒有問題。實際上,AVS+在廣電部門大規模應用,本身就為成為國標奠定了良好基礎。
至于AVS標準的國際化之路,對于一些技術領域而言,成為行標、國標之后向對應的國際組織推薦,這是該標準或技術國際化的一條路徑。但是在音視頻編解碼領域,這種路徑沒有先例。無論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還是國際電信聯盟ITU,這兩個組織在音視頻方面從來沒有接受過一個已經做好的標準,都是自己提出需求自己組織專家做。
基于這種情況,我們選擇IEEE這個全球廣受認可的專業技術學會,我們在IEEE標準化協會下成立了AVS工作組。經過兩年左右的努力,走過很多流程后,去年年中IEEE已經將AVS作為視頻編碼標準頒布出版,標準號為IEEE 1857。這是AVS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走向國際的標志性成果,說明我國科學家在視頻編碼技術領域已經具備引領性的組織能力和國際影響力。IEEE 1857標準基本是AVS工作組過去10多年標準制定工作的集大成者,包括AVS+都列進去了,其中對監控視頻的壓縮效率還是同類國際標準的兩倍,在國際上處于明顯領先位置。所以從IEEE的角度,AVS現在至少可以說是國際行業性標準。
當然,在應用上,AVS目前主要還是集中在國內。任何技術和產品要想走出去,就必須技術穩定、價格有競爭力。目前AVS+還沒有真正大面積應用起來,所以AVS芯片的成熟度和價格優勢還不明顯。我相信只要量起來,AVS芯片價格和別的芯片幾乎一樣,甚至更便宜,又解除了專利的后顧之憂,走出去更容易。
專利應是企業防衛性工具
知識產權必須形成一個群,或者說是一個團,這樣知識產權保護才比較有效。
《中國電子報》:基于AVS的經驗和教訓,你對國內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發展有何思考或建議?
高文:國內對知識產權的重視和強調,就知識產權說知識產權的比較多。我覺得知識產權必須形成一個群,或者說是一個團,這樣知識產權保護才比較有效。當今電子信息領域,你想所有(專利)都是你的,別人什么都沒有,那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越是重要的領域,越可能每家只持有一小部分。但是,不管誰持有,最后知識產權必須形成一些呼應,這樣才有可能讓人家買賬。如果太分散,形不成知識產權的勢能或團,知識產權就很難發揮作用。
AVS比較成功的地方,是我們圍繞著編解碼技術在國內形成了相關的專利群。不管專利在誰手里,只要愿意由一個組織統籌管理,并得到相關政府部門的支持,就容易組織成為專利聯盟,這樣在談判或做一件事的時候,至少對方會在乎你,否則人家根本不重視你。所以知識產權要重視,但是不能就知識產權而知識產權,一定要和實際的產品、產業能呼應起來,能形成一定的勢。
還有,知識產權一定不能惡用。美國現在就有相當多知識產權惡用的案例。有些小企業掌控或買了幾個專利,就去找人麻煩,企圖用此獲得高額回報,這屬于惡用。國內現在拿著一些專利到處折騰別人的還不多,但是很多人應該說是懷著這種期望在做事的,這是不好的,不應該鼓勵這種趨勢。知識產權不是一個用來謀取暴利的工具,它應該是體現你的綜合實力,或者影響力。
專利作為工具有幾種使用方法,一種是進攻性的工具,一種是作為防衛性的工具,還有一種是免費開放。把知識產權做成商品無可厚非,但我認為這應該主要發生于研究所、高校等,它們研究出一個技術,通過市場行為等價交換,把它做成一個商品。
作為企業,要么把知識產權做成進攻性的,要么做成防衛性的。做成進攻性工具會對產業的傷害比較大。美國政府原來不干涉企業如何使用知識產權,現在也發現了這個問題,也在想辦法從法律上盡量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最理想的做法,是企業把知識產權作為一種知識,允許大家共享,完全免費讓大家用。但是很難要求所有企業這樣做,所以企業最好把專利作為防衛性的工具,作為威懾力量。
來源:中國電子報、電子信息產業網
![]()
在線留言
|